本周熱點
湖北文旅集團《知道·武當》亮相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日前,湖北文旅集團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應用研究所聯合打造的《知道·武當》VR大空間沉浸式體驗項目作為重點推介項目亮相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網絡電影發展論壇”,項目將虛擬現實技術與武當文化深度融合,為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了創新典范。作為湖北文旅集團科技成果轉化的首個項目,項目采用國際領先的大空間精細定位等技術,通過虛擬現實構建武當山景區的曠世奇觀。下一步,湖北文旅集團將聚焦數實結合,持續布局“文旅+科技”賽道,推動新文旅、泛娛樂、智能化新業態落地,以科技創新賦能優秀傳統文脈活化。
湖北文旅集團邀您“繽紛過五一”。湖北文旅集團推出多元化文旅體驗,融合自然、科技、非遺與親子互動,打造全方位休閑盛宴。游客可在山水秘境中享受五感沉浸,體驗采茶、摸魚等野趣、通過20多場科技奇幻之旅探索未來、參與非遺活化活動感受文化魅力、夜游地標融合音樂、燈光與美食,打破晝夜界限。此外,集團推出30余項優惠活動,并繼續對全省省部級以上勞模實行終身免票政策,降低游客出游成本,提升體驗價值。
數旅集團實現文旅數據資源向資產入表實質性突破!近日,湖北數字文旅集團旗下聚游科技公司研發的“游湖北平臺旅游服務運營數據集”成功取得數據資產登記認證。該數據集源自聚游科技公司承建的湖北省重點文旅數字化項目“一部手機游湖北”平臺。依托平臺運營積累的海量數據,涵蓋游客行為分析、景區實時流量監測、消費偏好畫像、文旅服務評價等核心維度。通過標準化治理、脫敏處理及合規確權,實現了數據資源向資產的轉型,為數據資產入表奠定了堅實基礎。
最新資訊
● 商務部印發專項方案加速服務業開放,就商貿文旅創新賦能與服務業新業態培育兩大方向提出具體舉措。近日,商務部印發《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推出14項試點任務,其中,涉及文旅商貿的主要為商貿文旅創新和服務業新業態發展。方案提到,增強商貿文旅領域創新活力方面,需優化消費環境,提升支付便利化,放寬外資準入,支持高端時尚消費,探索跨境電商管理創新。服務業新業態方面,需依托商業航天資源,培育“航天+”全產業鏈,涵蓋研發設計、數據應用及主題旅游等業態。
● 2025中國旅游科學年會在京舉辦。近日,2025中國旅游科學年會在京舉辦,以“‘十五五’時期旅游業發展戰略”為主題,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出席講話。年會由中國旅游研究院主辦,通過線下線上結合方式開展開幕式、主題發言等活動。與會嘉賓圍繞旅游基礎理論建設等展開討論,形成多項智庫成果。年會評選優秀論文,公布多項研究成果名單,發布多部案例及調查報告,文化和旅游部相關單位、地方文旅部門、旅游院校等代表參加年會。
● 一季度國內出游及經濟數據公布。根據國內出游抽樣調查統計結果,2025年一季度,國內出游人次17.94億,比上年同期增加3.75億,同比增長26.4%。其中,城鎮居民國內出游人次13.18億,同比增長22.4%;農村居民國內出游人次4.76億,同比增長39.2%。2025年一季度,湖北省實現生產總值13543.49億元,同比增長6.3%;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1.4%,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87.19億元。
● 鄉村旅游熱持續升溫。鄉村旅游蓬勃發展,一季度接待游客7.07億人次,總收入41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9%和5.6%。目前全國已推出1597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和超6萬個經營村,形成覆蓋觀光、休閑、研學等多元業態的千億級市場。鄉村旅游不僅帶動特色種植、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發展,還促進712萬農民就業增收。隨著消費升級,游客更注重文化體驗,“非遺+旅游”等新模式興起,25-45歲城市客群成為主力。
● 五一出行熱情高漲,文旅市場迎來“狂飆”模式。國內旅游市場熱度空前。國內機票預訂量較去年顯著上漲,熱門出發地和目的地包括北京、上海、武漢等。入境游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據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入境游訂單量同比增長173%。入境游客源國方面,韓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馬來西亞、泰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和越南位居前十。
● 武漢東湖科學城主體框架已基本建成。近日,作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支點的東湖科學城,其主體框架已按規劃基本建成,標志著這一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支點邁入新階段。三年來,東湖科學城累計投入80億元構建實驗室體系,6家湖北實驗室獲多項技術突破,8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速建設,部分已投用,省級以上研發機構達281家,助力武漢建設全球科創中心。
● 世界記憶名錄新增的3位中國“成員”。4月17日,我國三項珍貴文獻遺產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包括《隨州曾侯乙編鐘》《少林寺碑碣(566—1990)》及與斯里蘭卡聯合申報的鄭和遺存《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該名錄創立于1992年,旨在保護全球珍貴文獻遺產,涵蓋從傳統載體到數字媒體的各類文獻形式,此次入選進一步豐富了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寶庫。
——以上資料來源于網絡搜集